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市老人”的养老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出 处】:《
中国老年学杂志
》
CAS
CSCD
2015年第0卷第1期 205-207页,共3页
【作 者】:
张群
;
朱冬菊
;
于红
;
张利萍
;
魏小庆
【摘 要】
目的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市老人"的养老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借用社会支持理论,在自编量表的基础上,以攀枝花市为例,以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市老人"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新城市老人"养老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并且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养老支持结构与功能各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从而给出提高老年人特别是"新城市老人"健康促进的对策与建议。结果在所有接受调查的老人中男性多于女性(56.5%vs 43.5%),年龄低于69岁的低年龄者所占比例明显大于高龄老人。从接受教育情况来看文盲及小学文化所占比例最高。从婚姻状况来看大部分老人有老伴陪伴,但是单身独居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35.2%),这些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更值得关注。从健康状况来看攀枝花市患者的健康状况良好,说明大部分新城市老人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从月收入来看,在被调查新城市老人中86%的老人有3个或以上子女,但是由于属于城镇化后的新城市老人,其收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低于400元。所以,攀枝花市在城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城市老人在生活保障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年龄不同、子女数量不同的个体在养老支持总量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月收入在养老支持总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个体特征是影响攀枝花市城镇化新城市老人获得不同养老支持的重要因素。除年龄对获得养老支持数量与质量的影响较小外,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状况、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在空巢老人的养老支持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t=-3.357、3.533、5.280、4.255、4.368,P<0.05)。除了性别和子女数量两个因素外,其他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月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均对攀枝花市城镇化新城市老人的生活满
上一篇:彝区老年人人格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下一篇:农村女性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