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出 处】:《
中国老年学杂志
》
CAS
CSCD
2016年第36卷第1期 19-21页,共3页
【作 者】:
治丁铭
[1] ;
刘岩
[1] ;
赵鸿飞
[2] ;
李凡
[3] ;
张朕
[1] ;
张卓
[4]
【摘 要】
目的探讨针刺肾俞、心俞、内关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卡托普利治疗组(25 mg/kg,1次/d)、针刺治疗组(针刺肾俞、心俞、内关穴,30 min/d)。复制CHF模型,2 w后,取大鼠心脏左室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SP法检测大鼠心肌TNF-α、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鼠心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水平,同时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卡托普利治疗组、针刺组心肌中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卡托普利治疗组和针刺组TNF-α、IL-6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卡托普利治疗均可通过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改善心室重塑,而针刺治疗与卡托普利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可一定程度替代或作为西药治疗的有益补充,神经体液调节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
相关热词搜索: 针刺 慢性心力衰竭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上一篇:中药复骨方对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骨折大鼠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
下一篇: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其机制